服务热线:400-1644-678 网址:www.00695.com
媒体新闻

上市公司理财热"退烧" 银行为留金主使出浑身解数

2019/5/5 14:09:00

今年来的数据显示,持续升温的上市公司理财热,似乎出现了“退烧”迹象。

记者在梳理Wind数据时发现,今年一季度,无论是上市公司认购理财产品的数量还是金额,均较去年同期出现大幅下降。

热情突然消退的背后,究竟有何隐情?

为了挽留这些“大金主”,银行将使出哪些招数?

认购金额同比减三成

提高公司资金使用效率,对公司闲置资金或自有资金采取多种方式进行资产配置是国际通行做法。国内上市公司也不例外。

回顾过去八年的数据来看,A股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的热情持续高涨,认购理财产品的上市公司数量和认购金额逐年攀升。

据统计,2011年至2018年,A股上市公司累计购买理财产品的金额从25.3亿元涨到1.77万亿元。并且绝大部分上市公司都选择了期限较短、满足保本要求的银行理财产品。

然而,到了2019年,上市公司理财热突然开始“退烧”。

根据Wind统计,2019年一季度,沪深两市共有805家上市公司持有4865只理财产品,累计认购金额3190.42亿元。而去年同期,两市共有989家上市公司持有5796只理财产品,累计认购金额4604.84亿元。

不难算出,仅从上市公司认购理财产品的金额来看,今年一季度就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0.72%。即使将截止周期拉长至今年4月末,两市上市公司累计认购理财产品的金额也未达到4000亿元。

降温背后是何因

上市公司理财热降温的背后,究竟有何原因?

多位银行业人士分析表示,这一方面与部分企业因自身经营问题而收紧“钱袋子”有关,但主要的原因还是与资管新规、理财新规相继发布后,打破理财产品刚性兑付的基调已定,保本型产品减少及收益率下滑等因素有关。

兼具安全性高、低风险且流动性好等特点,一直以来,银行理财产品是上市公司理财过程中的首选。其中,尤以银行短期保本理财产品最受青睐。

由于目前仍处于资管新规的过渡期,上市公司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暂时尚未有“断货”之忧,但保本型产品越来越少已成为必然。这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上市公司的理财热情。

一家股份行工作人员直言:“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的目的,主要是对闲置资金进行保值增值。但在资管新规下,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趋势已定,银行发行保本型理财产品的规模在逐步被压缩。我们认为,这也是今年以来上市公司认购银行理财产品规模下滑的主要原因。”

而今年以来银行理财产品收益普遍下滑,则是另一个原因。普益标准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全国整体银行理财收益连续下滑,从1月份的4.07%下滑至3月末的4.00%,跌至近两年的低点。

有银行内部人士透露,收益率的下滑,直接影响了不少到期客户的续作热情。

出奇招留住“大金主”

在保本理财产品逐步退场的大趋势下,如何留住上市公司这批稳定而优质的客户,是当下及未来一段时间各家银行努力的目标。

为上市公司找到合适的理财“替代品”,是不少银行眼下主攻的方向。因同样具备收益相对稳定、灵活等特质,结构性存款自去年以来异军突起,成为接棒保本型理财产品的主力,被部分银行大力推广。

以洛阳钼业为例,这家上市公司今年以来虽然仅持有15只理财产品,但认购金额已累计达到59.6亿元,稳坐今年来A股上市公司认购理财产品规模排名的第二把交椅。并且洛阳钼业认购的理财产品,均为保本型结构性存款,每只产品认购金额从1亿元到10亿元之间不等。

“其实,银行推出的对公理财产品,在性质、收益等各方面的差异性都不是很大。为了维护好与这些‘大金主’的关系,提升服务水平才是决胜的关键。”某城商行交易银行部业务人士对记者说。

面对一家上市公司动辄上亿元的闲置资金,考验的是银行理财、公司等多个部门的通力合作能力。一家企业客户,不仅有存款、贷款、贸易融资等金融服务需求,还有对公理财、托管等中间业务的服务需求。

在明确的诉求和目标之下,近两年,国内多家银行陆续成立交易银行部,业务范围主要涵盖向机构客户提供一体化的综合金融解决方案,提供定制化的服务,全方位整合渠道、产品及服务,全面推进对公金融服务转型。

不过,从目前来看,各家银行在这方面几乎都处在摸索阶段,大多尚未形成成熟的交易银行运作模式。

事实上,交易银行是银行传统业务在更高层次上的回归,银行要打造的交易银行,绝不是现有业务板块的简单叠加,而是一次对公业务板块的改革和模式重塑,是需要银行靠自己去边摸索、边尝试、边总结的,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